目前大宗商品正处于熊市的深渊。摩根士丹利强调,近期大宗商品并购交易几乎都处在“最近周期的谷底估值”。
外资机构纷纷撤离
外资机构撤离大宗商品的脚步正在加速,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巴莱克等都在此列。
4月22日,巴克莱宣布将退出大部分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包括金属、农产品和能源业务,保留贵金属、石油和北美天然气相关的衍生产品和商品指数交易,并将重心转为电子交易。
此前德意志银行也表示,不断加强的监管压力对其大宗商品业务利润形成冲击,将退出能源、农业、工业金属和纺织品交易业务,仅保留贵金属交易和大宗商品指数团队。
同时,摩根士丹利也已将旗下大部分全球实物石油交易业务出售给俄罗斯最大油企Rosneft。美银美林今年1月同样表示,将出售欧洲电力和天然气销售及交易业务。
摩根大通今年3月和瑞士贸易商摩科瑞能源集团达成协议,将以35亿美元现金出售该行实物大宗商品资产和交易业务,包括全球原油、北美电力、北美天然气、欧洲电力、欧洲天然气、基本金属、煤炭以及金属仓库等业务。
事实上,因监管趋严,困扰投行的不仅是大宗商品交易业务,还有固定收益和外汇等交易业务。
研究机构Freeman Consulting数据还显示,10家主要的美国及欧洲银行业者第一季度FICC(固定收益、商品、外汇)营收平均跌幅为14%。这10家银行第一季度FICC收入总计241.8亿美元,低于上年同期的280亿美元,更低于2012年第一季度的近300亿美元。
受美国经济复苏和美联储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摩根大通财报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19%至52.7亿美元;当季该公司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8%至239亿美元。其中,企业和投资银行业务净利润同比下降24%至20亿美元,而该行传统强项业务——固定收益业务营收同比骤降21%至38亿美元。
此外,尽管高盛投行业务第一季度营收创2007年以来最高水平,但该行最核心的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部门营收同比下降11%至28.5亿美元。
巴克莱近日公布的一季度财报也不尽理想。该行一季度调整后的税前利润下降了5%至17亿英镑。其中,投资银行部门一季度收入下跌28%,主要是由于固定收益、货币和商品业务部门收入暴跌41%。
亚洲机构接盘
亚洲国家正在挺进大宗商品市场,尤其是中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费国,但中国在大宗商品金融领域的影响力亟待加强。
近日,中粮买下荷兰粮食交易商Nidera NV和来宝集团农业部门的控股权。新加坡国有投资基金淡马锡控股3月提出拟收购全球最大商品交易商之一Olam的全部股份。
“来自东方的资本正在取代西方的资本,一些外国投行选择离开大宗商品业务,主要是监管要求更加严格,以及改变自身模式所作出的商业决定。”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行政总裁庄敬贤在第二届LME亚洲年会上说。
目前,为对冲大宗商品风险,中国内地中小企业或参与交易成本非常高的境外交易所的交易,或根本无法到境外期货市场做对冲。在此背景下,LME的控股股东香港联合交易所(下称“港交所”)也在积极推进跨境商品期货的建设。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此前表示,中小企业将是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的主要投资者。在中国内地资本项目尚未开放以及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的情况下,港交所拟推出的商品期货市场将帮助内地一部分暂时无法出境、无法有效对冲商品价格风险的企业提供一个风险对冲的市场。
此外,过去三年,越来越多的中资机构进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中银国际率先陆续取得CME集团四家交易所(CME、CBOT、NYMEX和COMEX)以及LME、ICE的清算会员资格;去年7月,南华期货(香港)公司也成为CME集团四家交易所的清算会员;去年7月底,广发期货(香港)公司收购了英国NCM期货公司100%股权,间接拥有了LME、ICE、Liffe等交易所的交易和清算资格,目前已经成为LME首家中资圈内会员;去年11月,招商证券旗下全资部门招商期货(香港)公司获准成为CME集团四家交易所的清算会员。